序 言
(Preface)
人们把陆地称为活动的第一空间,把海洋称为第二空间,把大气层称为第三空间,那么,大气层以外的太空就是人类活动的第四空间。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伸向浩瀚无垠的太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离开这个摇篮,和开发宇宙提供了可能。正如俄国航天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预言那样: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从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首次在北卡罗纳州试飞成功,到1969年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只用了短短的66年时间。
如今,无人太空探测器已经造访了太阳系所有行星,还探测了彗星、小行星带和柯依伯带。深空探测遍及整个太阳系,并且向广袤的宇宙挺进。
在人类探索和征服宇宙的过程中,当代科学的基本问题,如宇宙形成和演变,以及生命的起源等问题,都将逐步得到答案,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1 太空吸引力
航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建立太空基地成为可能。丰富的太空资源成为各航天大国进行太空探索的动力。特别是在地球资源越来越枯竭的今天,月球以及其它星球已经成为航天大国的追逐目标。
月球是最靠近地球的星体,月球储有地球上少有的氦3约100万-500万吨。氦3是无污染的核聚变反应堆的理想燃料,用航天器将其运回地球,可供人类使用数万年;月球上无大气阻挡,阳光充足,能高效率利用太阳能发电,其电能可通过微波传输到地球,供人类使用;月球含有6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价值,可用来为地球人类服务。
人类飞向太空,首先是太阳系内星体。人类除了已经到过月球,正在准备登陆火星,还在频频探测“土星-泰坦”的行星-卫星系统,因为” 泰坦”是太阳系中唯一实际拥有大气层的卫星。
2009年美国发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用于寻找宇宙里的 “宜居星体带” 。2011年2月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报道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发现54颗可能支持生命的”类地行星”。
太空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美国要重返月球,建立月球永久基地,就是要在走向太空的行动中占得先机。
2 大国竞争
太空成就是衡量科学、工程和国防力量的标志。太空活动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加速军事现代化、发展科技和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大国把夺取空间优势作为航天领域的首要任务,以确保其航天大国地位。谁能有效地利用太空,谁将享受到更大的繁荣和安全。因此,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美国在先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和苏联进行了一场冷战时期没有硝烟的“太空赛”。
1957年10月7日,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史泼尼克”1号进入太空,开创了太空新纪元,世界为之震惊,美国是一片哗然。4年半后,1961年4月12日,苏联又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一夜之间把人类活动疆域延伸到了太空。从此,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太空迈进。美国对苏联人在头顶上空飞行更是感到末日来临,对白宫的责备络绎不断。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23天后,1961年5月5日,美国航天员艾伦•谢泼德搭载美国“自由” 7号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但是,这只是一次载人亚轨道飞行。1962年2月20日,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搭载“友谊” 7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成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人。
为了平息国内的愤怒和指责,赶超苏联的太空技术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宣布9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的举世闻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两位航天员首次登上月球。把人类太空活动推向高潮,谱写了人类太空探险的最辉煌篇章。
“阿波罗”工程后紧接着是载人航天飞机,美国载人航天飞机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飞,1982年11月投入使用。美国载人航天飞机又为太空的开发和利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树立了独一无二的王者地位。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苏也展开激烈竞争,1961年2月12日,苏联首先发射了” 金星”1号深空无人探测器,成功飞越金星。1962年8月27日美国也向金星发射了”水手”2号深空无人探测器,成功飞越金星,标志美国进入星际探测行列。 如今,美国无人探测器几乎造访了整个太阳系。
1990年代初,前苏联轰然垮台,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为了探索太空、繁荣经济和加强安全,美国一直追求健全和高效的空间能力。2006年8月31日,前总统小布什签署了新《国家太空政策》,显示美国力求独霸外层空间意图。新太空政策指出:“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
自从美国提出“高边疆”的大战略概念以来,美国持之以恒,把太空规划视为重中之重,认为掌控了“高边疆”,在军事上就掌握和控制了地球。美军实时指挥和控制主要靠通讯卫星,精确打击主要靠全球定位系统,战场对美军显得单向透明化则主要靠各种侦察卫星。
美国追求“能打别人而不能被打”的绝对安全,其结果是增加了别国的不安全感,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势必加剧。同时,还将给大国间的政治互信带来阴影,影响大国间在诸多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从而给全球战略稳定造成隐患。
然而情况并不如美国所追求的,现在航天技术业已成熟,航天技术不再是美苏/美俄两个航天超级大国的专利,欧洲空间局、中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等国也已加入航天活动俱乐部。如果二十世纪下半叶太空活动主要表现在美/苏的太空争霸,那么二十一世纪将表现在多国竞相太空探测和开发的春秋战国局面。
3 太空合作
航天工程,特别是载人航天,投资浩大。在上世纪60和70 年代“太空赛”中,虽然美国树立了王者地位,但是庞大的经费开支也使金元美国感到力不从心。1970年代末“太空赛”谢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始探索太空合作。1975年7月15日,美苏实现了“阿波罗”-“联盟”19号两飞船的太空会合和对接,两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握手;1995年6月27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1993年美苏达成协议共建国际空间站。两个航天超级大国和其它航天大国间的合作也不断展开。
目前的国际空间站是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航天合作项目。1993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号空间站合作伙伴正式邀请俄罗斯加盟,在原来美国“自由”号空间站和苏联“和平”2号空间站的基础上,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有美国、俄罗斯、欧空局11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个国家。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也表现了合作的意愿,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格瑞芬在接见德国之声记者马耶采访时表示:“如果我们想重返月球,我们希望它将是一个国际性的计划。我们希望在重返月球方面也能够进行合作。但是,总得有一方是牵头的吧。而在当代,在这一领域,只有美国拥有实力胜任这一牵头工作。” 看来美国是想合作,问题是否能做到公平合理,彼此有利。
宇宙探索是人类的伟大事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参加,宇宙探索力量才会更强大,良好的合作也会增强国际间的相互信任。在全球化不断加深、人口日益增长,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和开发浩瀚无际的宇宙新天地。
4 本书简述
本书是科普性、资料性读物,共分15章,第 1章天体运动科普知识、第 2章运载工具、第 3章卫星、第 4-10章载人航天计划、第 11章深空探测、第 12章航天测控网、第 13章发射场和着陆场、第 14-15章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每章有参考资料,以便读者查询和进一部深入原始资料。
* 为了方便起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为NASA。
* 书末有:附录中英文对照。
目录
( Contents)
序言/ Preface
1 太空吸引力/ Space attraction
2 大国竞争/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3 太空合作/ Space cooperation
4 书目简述/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第1章 天体运行轨道/ Chapter 1 Celestial orbit
1.1 天体运行基本定律/ Basic laws of celestial motion
1.1.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
1.2.2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Newton's laws of motion and gravitation
1.2 宇宙速度/ Cosmic speed
1.2.1 第一宇宙速度v 1-环绕速度/ First cosmic velocity
1.2.2 第二宇宙速度v2-脱离速度/ Second cosmic velocity
1.2.3 第三宇宙速度v3-逃逸速度/ Third cosmic velocity
1.3 航天器轨道要素/ Spacecraft orbital elements
1.3.1 航天器轨道/ Spacecraft orbit
1.3.2 开普勒轨道要素/ Kepler orbit parameters
1.4 航天器轨道分类/ Spacecraft orbit classification
1.4.1 按轨道中心体分类/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track center body
1.4.2 按轨道离地球表面高度分类/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height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1.4.3 按轨道平面对赤道平面倾角分类/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clination between orbital plane and equatorial plane
1.4.4 按轨道偏心率分类/ Classified by orbital eccentricity
1.4.5 按与中心体同步分类/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synchronize with the central body
1.5 航天器入轨 / Spacecraft into orbit
1.5.1 直接入轨和滑行入轨/ Direct into orbit and glide into orbit
1.5.2 滑行和转移轨道入轨/ Into orbit from sliding and transfer orbit
1.5.3 经停泊轨道入轨/ Into orbit from the parking orbit
1.6 轨道滑行/ Orbit slide
1.6.1 能量守衡定律/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1.6.2 航天器沿飞行轨道滑行/ Glide along the flight path of the spacecraft
1.7 轨道转移/ Orbit transfer
1.7.1 过渡轨道(转移轨道)/ Transfer orbit
1.7.2 霍曼转移/ Hohmann transfer orbit
1.7.3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Geostationary transfer orbit
1.8 再入大气/ Atmospheric Reentry
1.8.1 航天器返回轨道/ Spacecraft returning track
1.8.2 再入大气/ Atmospheric reentry
1.9 轨道摄动和轨道维持/ Orbital perturbations and orbital maintenance
1.9.1 近地轨道航天器轨道维持/ Low orbit spacecraft orbit maintenance
1.9.2 高轨道航天器的轨道维持/ High orbit spacecraft orbit maintenance
1.10 航天器姿态控制/ Spacecraft attitude control
第2章 运载火箭 / Launch Vehicles
2.1 火箭结构/ Rocket structure
2.2 火箭推进原理/ Rocket propulsion theory
2.2.1 液体火箭发动机/ Liquid rocket engine
2.2.2 固体火箭发动机/ Solid rocket engine
2.3 火箭早期发展/ Early rocket development
2.3.1 早期火箭活动 / Early rocket activities
2.3.2 对德国火箭人才和技术争夺战/ Battle for rocket technology and the talent in Germany
2.4 “德尔塔”运载火箭 / "Delta" launch vehicle
2.4.1 “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简介/ Introduction to "Delta" launch vehicle
2.4.2 早期“德尔塔”运载火箭/ Early "Delta" launch vehicle
2.4.3 “德尔塔” II 运载火箭/ "Delta" II launch vehicle
2.4.4 “德尔塔” III运载火箭/ "Delta" III launch vehicle
2.4.5 “德尔塔” IV运载火箭/ "Delta" IV launch vehicle
2.4.6 “德尔塔” 运载火箭的未来/ The future of "Delta" launch vehicle
2.5 “大力神”运载火箭/ “Titan” launch vehicle
2.5.1 “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简介/ Introduction to “Titan” launch vehicle
2.5.2 “大力神” I洲际弹道导弹/ “Titan” I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2.5.3 “大力神”II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 “Titan” II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launch vehicle
2.5.4 “大力神”III运载火箭/ “Titan” III launch vehicle
2.5.5 “大力神”IV运载火箭/ “Titan” IV launch vehicle
2.6 “宇宙神”运载火箭/“宇宙神”运载火箭/ ”Atlas” launch vehicle
2.6.1 “宇宙神”运载火箭简介/ Introduction to ”Atlas” launch vehicle
2.6.2 早期“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 Earlier "Atlas"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 launch vehicle
2.6.3 “宇宙神” I运载火箭/ "Atlas" I launch vehicle
2.6.4 “宇宙神” II运载火箭/ "Atlas" II launch vehicle
2.6.5 “宇宙神” III运载火箭/ "Atlas" III launch vehicle
2.6.6 “宇宙神” V运载火箭/ "Atlas" V launch vehicle
2.7 “土星”运载火箭/ "Saturn" launch vehicle
2.7.1 “土星” 运载火箭简介/ Introduction to "Saturn" launch vehicle
2.7.2 “土星” 运载火箭早期发展/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Saturn" launch vehicle
2.7.3 “土星” I运载火箭/ "Saturn" I launch vehicle
2.7.4 “土星” IB运载火箭/ "Saturn" IB launch vehicle
2.7.5 “土星” V运载火箭/ "Saturn" V launch vehicle
2.8 “战神” 运载火箭/ “Ares” launch vehicle
2.8.1 ”战神” 运载火箭出台背景/ “Ares” launch vehicle background
2.8.2 “战神” I运载火箭/ “Ares” I launch vehicle
2.8.3 “战神” V运载火箭/“Ares” V launch vehicle
2.8.4 “战神” IV运载火箭/ “Ares” IV launch vehicle
2.9 未来运载火箭的发展/ Future development of future launch vehicle
2.9.1 改进一次性运载火箭/ Improved expendable Launch Vehicle
2.9.2 开发核动力火箭/ Development of nuclear-powered rocket
2.9.3 离子电推进火箭/ Ion electric propulsion rocket
2.9.4 便宜灵活的火箭运输系统/ Inexpensive and flexible rocket system
第3章 人造卫星/ Satellites
3.1 通讯卫星/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3.1.1 通讯卫星/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3.1.2 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Geostationary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3.1.3 近地轨道通讯卫星/ Near-earth orbit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3.1.4 大倾角大偏心率椭圆轨道通讯卫星/ Large inclination and large eccentricity elliptical orbit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3.2 导航卫星/ Navigation satellites
3.2.1 卫星导航/ Satellite navigation
3.2.2 “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 Transit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3.2.3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3.3 气象卫星/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3.3.1 卫星气象观察/ Observ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3.3.2 “泰罗斯”/ “艾萨”/改进“泰罗斯”极轨气象卫星/ "TIROS" / "ESSA" / Improved "TIROS" polar-orbiting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3.3.3 “雨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 “NIMBUS” polar-orbiting weather satellites
3.3.4 “戈斯”系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GOES” geostationary weather satellites
3.4 地球资源卫星/ Earth resource satellites
3.4.1 卫星资源勘探/ Satellite resource exploration
3.4.2 “陆地”卫星/ “Landsat” satellite
3.4.3 地球观察系统/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第4章 “水星”计划/ Project Mercury
4.1 “水星”飞船/ Mercury Spacecraft
4.2 运载火箭/ Launch vehicle
4.3 航天员选拔和训练/ Astronau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4.4 不载人飞行/ Unmanned flight
4.5 载人飞行/ Manned flight
4.6 “水星”计划成果/ "Mercury" program results
第5章 “双子星座”计划/ Project Gemini
5.1 “双子星座”计划的诞生/ The birth of Project “Gemini”
5.2 “双子星座”载人飞船/ "Gemini" manned spaceship
5.3 ”双子星座”运载火箭/ "Gemini" launch vehicle
5.4 ”双子星座”计划不载人飞行/ Project "Gemini" unmanned flight
5.5 ”双子星座”计划载人飞行/ Project "Gemini" manned flight
5.5.1 “双子星座” 3 - 铺路飞行/ "Gemini" 3 - paving the way for flight
5.5.2 “双子星座” 4 - 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Gemini" 4 - the first U.S. space walk
5.5.3 “双子星座” 5―创纪录的8天太空飞行/ "Gemini" 5 - a record of 8 days space flight
5.5.4 “双子星座” 7 -14天太空飞行/ "Gemini" 7 - 14 days of space flight
5.5.5 “双子星座” 6A -太空会合/ "Gemini" 6A - Space rendezvous
5.5.6 “双子星座” 8 – 人类首次成功太空对接和死里逃生紧急迫降/ "Gemini" 8 - the first successful docking in space, survived an emergency landing
5.5.7 “双子星座” 9A--不幸的任务/ "Gemini" 9A - unfortunate task
5.5.8 “双子星座” 10/ "Gemini" 10
5.5.9 “双子星座” 11/ "Gemini" 11
5.5.10 “双子星座” 12 – 圆满结束/ "Gemini" 12 -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5.6 “双子星座”计划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 Manned spacecrafts and launch vehicles of project "Gemini"
第6章 “阿波罗”计划/ Project Apollo
6.1 ”阿波罗”计划出台背景/ Project "Apollo" background
6.2 登月方式选择/ Choosing moon mission mode
6.3 ”阿波罗”指令舱/服务舱/ Command/service module
6.4 ”阿波罗”登月舱/ Lunar module
6.5 “土星”运载火箭/ "Saturn" launch vehicles
6.6 不载人飞行/ Unmanned missions
6.7 载人飞行/ Manned missions
6.7.1 近地轨道载人飞行/ Near-earth orbit manned flights
6.7.2 绕月飞行/ Lunar flight around the moon
6.7.3 理想的”阿波罗”飞船登月过程/ The ideal “Apollo” mission
6.7.4 登月飞行/ Lunar flight for moon landing
6.8 “阿波罗”登月任务的结束/ The end of "Apollo" moon landing mission
6.9 “阿波罗”- “联盟”号飞船会合和对接/ Apollo-Soyuz Test Project
6.10 登月40周年奥巴马会晤首次登月航天员/ 40th year anniversary of Obama's meeting with the astronauts
第7章 航天飞机/ Space Shuttle Program
7.1 航天飞机问世/ The advent of the space shuttle
7.2 航天飞机构造/ Shuttle structure
7.2.1 轨道器/ Orbiter
7.2.2 固体火箭助推器/ Solid rocket boosters
7.2.3 外挂燃料箱/ External tank
7.3 航天飞机装配和运输/ Pre-launch preparations for space shuttle
7.3.1 综合发射中心39/ Launch Complex 39
7.3.2 轨道器准备厂房/ Orbiter Processing Facility
7.3.3 垂直装配厂房/ Vehicle Assembly Building (VAB)
7.3.4 移动发射平台/ Mobile Launcher Platform (MLP)
7.3.5履带式运输车/ Crawler Transporter
7.4 航天飞机发射入轨和在轨飞行/ Space shuttle into orbit and on-orbit flight
7.4.1 发射场39A和39B/ Launch pad 39A and 39B
7.4.2 航天飞机发射/ Space shuttle launch
7.4.3 航天飞机在轨飞行/ Space shuttle flight in orbit
7.5 航天飞机返航和着陆/ Space shuttle return and landing
7.6 航天飞机应用/ Space shuttle application
7.7 航天飞机退休/ Shuttle retirement
7.8 航天飞机成本/ Space shuttle costs
第8章 载人航天计划主要事故/ Space Disasters
8.1 ”阿波罗”I号指令舱大火/ "Apollo" I Command Module fires
8.2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爆炸/ "Challenger" shuttle blast off
8.3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程解体/ "Columbia" shuttle disintegrated return
8.3.1 飞行任务/ Flight mission
8.3.2 返航时解体过程/ The process of disintegration when return
8.3.3 碎片回收/ Recovery of debris
8.3.4 “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Columbia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oard(CAIB)
第9章 空间站/ Space Stations
9.1 “载人轨道研究实验室”和“载人轨道实验室”/ Manned Orbital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Manned Orbiting Laboratory
9.2 “太空实验室”/ Skylab
9.2.1 “太空实验室”任务 1/ Skylab mission 1
9.2.2 “太空实验室”任务2/ Skylab mission 2
9.2.3 “太空实验室”任务3/ Skylab mission 3
9.2.4 “太空实验室”任务4/ Skylab mission 4
9.2.5 “太空实验室”结束/ The end of Skylab
9.3 “自由”号空间站/ Space Station Freedom
9.4 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9.4.1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The birth of ISS
9.4.2 国际空间站主要结构/ Main structure of ISS
9.4.3 国际空间站轨道装配/ ISS orbit assembly
9.4.4 能源和生命支持系统/ Energy and life support systems
9.4.5 轨道控制/ Orbit control
9.4.6 空间站运输/ ISS transport
9.4.7 空间站应用/ ISS applications
9.4.8 任务结束和退出轨道/ End of the mission and exit the orbit
9.5 空间基地/ Space Base
第10章 “星座”计划/ Project Constellation
10.1 “星座”计划背景/ The background of Project Constellation
10.2 ”猎户座”载人飞船/"Orion" manned spaceship
10.2.1 乘员舱/ Crew Module (CM)
10.2.2 服务舱/ Service Module (SM)
10.2.3 发射妖折系统/ Launch Abort System (LAS)
10.3 “牵牛星”月球着陆器/ Altair lunar lander
10.4 地轨出发级/ Earth Departure Stage
10.4.1 地轨出发级动力配置/ The power configuration of Earth Departure Stage
10.4.2 地轨出发级飞行/ The flight of Earth Departure Stage
10.5 “战神”运载火箭/ Ares boosters
10.6 飞行任务/ Flight missions
10.6.1 近地轨道飞行/ Flight in Near-Earth orbit
10.6.2 飞往月球/ Fly to the moon
10.6.3 星际飞行/ Interplanetary flight
第11章 深空探测/ Deep Space Explorations
11.1 月球探测/ Lunar explorations
11.1.1 ” 徘徊者”计划/ “Ranger” Program
11.1.2 ” 勘测者”计划/ “Surveyor” Program
11.1.3 ” 月球轨道环行器”/ “Lunar Orbiter” program
11.1.4 “双子星座”计划/ Project “Gemini”
11.1.5 “阿波罗”计划/ Project “Apollo”
11.1.6 后续探月工程/ Subsequent exploration projects
11.2 金星探测/ Venus explorations
11.3 火星探测/ Mars explorations
11.4 其他行星探测/ Other planetary explorations
11.4.1 水星探测/ Mercury explorations
11.4.2 木星探测/ Jupiter explorations
11.4.3 土星探测/ Saturn explorations
11.4.4 天王星探测/ Uranus explorations
11.4.5 海王星探测/ Neptune explorations
11.5 太阳、矮行星、小行星带、慧星和柯依伯带探测/ Sun, dwarf planets, asteroid belt, comets and Kuiper belt explorations
11.5.1 太阳探测/ The Sun explorations
11.5.2 矮行星和小行星探测/ Dwarf planets and asteroids explorations
11.5.3 柯依伯带探测/ Kuiper belt explorations
11.5.4 慧星探测/ Comet explorations
11.6 行星际航行/ Interplanetary voyages
11.6.1 “水手”号项目/ “Mariner” program
11.6.2 ”先驱者”项目/ “Pioneer” program
11.6.3 ”旅行者”计划/ “Voyager” program
11.6.4 “新視野”计划/ "New Horizons" program
11.7 太空观测/ Space observations
11.7.1 ”大天文台”计划/ "Great Observatories" program
11.7.2 后续太空观察计划/ Follow-up space observations
第12章 航天测控通信网/ Spacecraft Tracking and Data Network
12.1 小型跟踪网/ The Minitrack Network
12.2 航天器跟踪和数据采集网/ Spacecraft Tracking and Data (Acquisition) Network
12.3 载人航天网/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Network
12.4 航天器跟踪和数据网/ Spacecraft Tracking and Data Network
12.5 深空网/ Deep Space Network
12.6 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
第13 章 发射场及着陆场/ Launch and Landing Sites
13.1 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和着陆场/ Launch and landing sites of Kennedy Space Center
13.2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场/ Launch sites of 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Base
13.3 范登堡空军基地/ 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
13.4 沃洛普斯飞行基地/ Wallops Flight Base
13.5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Edwards Air Force Base
13.6 白沙试验设施/ White Sands Test Facility
13.7 海上发射平台/ Sea Launch Platform
13.8 空中发射/ Air-launched
第14章 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14.1 美苏太空赛/ US-Soviet space race
14.2 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Aeronautics
14.3 国家航空航天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14.4 载人航天计划/ Manned space programs
14.5 无人深空探测计划/ Unmanne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programs
14.6 NASA设施/ NASA facilities
14.7 NASA未来/ NASA Future
第15章 国家航空航天局十大中心/ NASA Field Centers
15.1 埃姆斯研究中心/ Ames Research Center
15.2 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 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
15.3 格伦研究中心/ Glenn Research Center
15.4 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15.5 喷气推进实验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15.6 兰利研究中心/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15.7 斯坦尼斯航天中心/ Stennis Space Center
15.8 约翰逊航天中心 / Johnson Space Center
15.9 肯尼迪航天中心/ Kennedy Space Center
15.10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附录:中英文对照/ Chinese –English contrast
“阿波罗”计划登月飞行
(LunarFlights of "Apollo”Program)
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实施了7次登月飞行(“阿波罗”11-17),每次3位航天员,2位登月,1位留在月球轨道等待。 6次成功,共12位航天员登上月球。但是“阿波罗”13中途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爆炸,3位航天员死里逃生,成功返回了地球。
* “阿波罗”计划登上月球的12位航天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
巴兹·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
皮特·康拉德(“阿波罗”12号)
艾伦·宾(“阿波罗”12号)
艾伦·谢泼德(“阿波罗”14号)
埃德加·米切尔(“阿波罗”14号)
大卫·斯科特(“阿波罗”15号)
詹姆斯·埃尔文(“阿波罗”15号)
约翰·杨(“阿波罗”16号)
查尔斯·杜克(“阿波罗”16号)
尤金·赛尔南(“阿波罗”17号)
哈里森·斯米特(“阿波罗”17号)
* “阿波罗”计划在月球轨道等待的6位航天员:
迈克尔·柯林斯(“阿波罗”11号)
理查德·戈尔登(“阿波罗”12号)
斯图尔特·罗萨(“阿波罗”14号)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阿波罗”15号)
肯·马丁利(“阿波罗”16号)
罗纳德·埃万斯(“阿波罗”17号)
2009年7月20号是人类登月40周年纪念, 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第一批登月任务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
编译留言(Compile message)
当今,在航天领域,美国无疑是世界的排头兵,中国是最强有力的新兴和挑战力量。了解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决策背景,对中国航天事业爱好者,参与者和决策者都很重要。经过几年的翻译和整理,编译了《美国航天》,欢迎交流指正。